服务案例

贝尼托・比利亚马林球场改造暂停护雨燕:生态保护与体育建设的平衡之道

2025-08-17 1

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大区塞维利亚市,皇家贝蒂斯足球俱乐部的主场贝尼托・比利亚马林球场正经历一场特殊的 "生态保卫战"。为保护在此筑巢的雨燕群,俱乐部主动调整了原定的主看台拆除工程时间表,将施工高峰期推迟至鸟类繁殖周期结束后,展现出体育机构在城市发展中对生态保护的担当。

一、施工暂停的缘起:雨燕群的 "不速之客"

今年 6 月,SOS 雨燕协会向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委员会提交报告,警示贝尼托・比利亚马林球场北球门和球门后看台区域存在受保护的雨燕栖息群落。这些雨燕属于普通雨燕(Apus apus),虽被 IUCN 列为无危物种,但近年来在西班牙境内种群数量显著下降,其生态价值不容忽视 —— 它们每年可捕食数百万只昆虫,对控制城市虫害至关重要。

贝蒂斯俱乐部立即联合生物多样性专家展开调查,发现雨燕的繁殖周期集中在 5 月至 8 月,幼鸟通常在 7 月底至 8 月初离巢。若按原计划在夏季进行主看台拆除,大型机械作业产生的噪音和震动可能导致亲鸟弃巢,直接威胁幼鸟生存。为此,俱乐部果断决定将工程启动时间推迟至 8 月中旬,确保鸟类完成繁殖。

贝尼托・比利亚马林球场改造暂停护雨燕:生态保护与体育建设的平衡之道

为确保保护措施的科学性,贝蒂斯组建了由生态学好博体育平台家、鸟类学家组成的专业团队,每周对雨燕栖息地进行巡查。监测数据显示,截至 8 月初,多数幼鸟已完成试飞并离开巢穴,标志着繁殖周期顺利结束。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既保障了施工进度,又最大限度减少了对雨燕的干扰。

更值得关注的是俱乐部的长期生态规划。除调整工期外,贝蒂斯计划在球场附属区域安装形似燕窝的 "雨燕旅馆",为明年春季从非洲迁徙归来的雨燕提供人工栖息地。这种仿古建筑设计的巢穴不仅能延续雨燕的筑巢传统,还将成为塞维利亚市城市生态修复的示范项目。

三、法律与伦理的双重驱动

此次保护行动并非单纯的企业社会责任,更有坚实的法律基础支撑。根据西班牙《自然遗产和生物多样性法》,破坏受保护鸟类巢穴最高可处以 20 万欧元罚款,且施工需严格遵循欧盟《鸟类指令》的生态评估要求。贝蒂斯的行动计划已通过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委员会的现场勘察,获得工程许可,体现了依法推进生态保护的合规性。

从伦理层面看,俱乐部的决策赢得了广泛赞誉。西班牙生态学家玛丽亚・洛佩斯指出:"贝蒂斯的做法打破了 ' 发展必然牺牲生态 ' 的固有思维。现代体育场馆不应是钢筋水泥的孤岛,而应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网络的节点。" 这种理念与俱乐部自 2020 年启动的 "永恒绿色" 环保平台一脉相承,该平台已推动球场设施实现 30% 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并在赛事中推行零废弃管理。

四、城市发展的新范式

此次事件折射出欧洲城市更新中的新趋势 —— 将生态保护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考量。在英国,曼彻斯特市曾为保护蝙蝠群调整轻轨线路;德国柏林的新中央车站专门设计了鸟类迁徙通道。贝蒂斯的实践更进一步,将专业体育场馆转化为生态教育基地:俱乐部计划在改造后的球场设置生态观测点,通过实时监控系统向球迷展示雨燕的生活习性,使每场比赛都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普课堂。

对于贝蒂斯而言,这种 "生态优先" 的策略不仅无损商业利益,反而提升了品牌价值。据估算,改造后的球场容量将从 60721 人增至 60379 人,通过引入智能票务系统和商业综合体,预计每年可增加 2000 万欧元收入。更重要的是,俱乐部通过此次行动巩固了与本地社区的联系 —— 超过 85% 的塞维利亚市民在社交媒体上支持这一决定,认为这是 "足球俱乐部回馈城市的典范"。

五、未来挑战与启示

尽管贝蒂斯的举措获得多方肯定,但仍面临现实挑战。主看台拆除工程需在 2027-28 赛季前完成,留给施工方的时间窗口有限。为此,俱乐部与施工方制定了 "夜间施工 + 隔音屏障" 的优化方案,确保后续工程对周边居民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这一案例为全球体育场馆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需建立 "生态影响评估 - 动态调整 - 长期补偿" 的完整机制。正如安达卢西亚自治区环境委员何塞・加西亚所言:"贝蒂斯证明了足球场可以既是竞技圣地,也是生态绿洲。这种平衡之道,正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当贝蒂斯球员在新赛季重返暂别的主场时,他们脚下的草皮不仅承载着足球的激情,更见证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这种超越胜负的价值追求,或许才是体育精神最动人的注脚。